在批判的現代主義之內,這個轉向連同它可能的揭露於是顛倒了愛情的所在,也顛倒了其下的主/客二分(即誰是愛情的主體)。
---陳雪的反寫實、反含蓄,白瑞梅
我這次不是要說內容的事情,而是我一直在看這些句子的感覺。
尤其是這句,我對於那個【可能的揭露顛倒了愛情的所在】,充滿了困惑。因為我覺得這句子實在非常的英文文法。但能夠怎麼改呢?
1.這個轉向連同它能夠揭露的於是顛倒了愛情的所在
2.這個轉向連同它所揭露的,於是顛倒了愛情的所在
其實我不知道怎麼改才能比較像是中文,至少是一般人或是非學術的人可以閱讀的中文。就連前一句的兩個讀者位置我都覺得可能有假設上的盲點,因為會不會現在的中文閱讀就是這般英文化呢?
我很想做個實驗,問問非學術圈的讀者,這樣的句子是否能讓理解。不過或許根本沒必要,因為這是本學術書,不見得要給非學術圈的人看,或是這樣的閱讀門檻就是跨入學術的一個必經歷程。
只是我自己覺得,如果一本書、或一個概念、或一些想法,無法讓人理解,這樣的生產意義到底是在哪裡?很可能答案是我自己不理解分眾的概念,或是太過強求普遍性。不過,我的確會對於學術巴別塔這個意象,感到困惑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